• 中国数学

    历史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学古称算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 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broken image

    勾股定理(英语:Pythagorean theorem)是平面几何中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定理。 勾股定理说明,平面上的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古称勾长、股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古称弦长)的平方。

    broken image

    所谓“割圆术”,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去无限逼近圆面积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圆,一中同长也”。意思是说: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墨经》上就已经给出了圆的这个定义,而公元前11世纪,我国西周时期数学家商高也曾与周公讨论过圆与方的关系。认识了圆,人们也就开始了有关于圆的种种计算,特别是计算圆的面积。我国古代数学经典《九章算术》在第一章“方田”章中写到“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也就是我们(2021年)所熟悉的公式。

    broken image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成书于公元一世纪左右。一般认为它是承先秦数学发展的源流,进入汉朝后又经许多学者的删补才最后成书。其中经西汉的张苍、耿寿昌增补和整理后大体成定本。现今流传的大多是张苍等编撰的版本,以及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刘徽为《九章》所作的注本。